加起來值不了多少錢。加盒子不超過一百塊錢
1、青銅第一寶: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志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jīng)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與其他殷商時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銅器區(qū)別很大,但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2、瓷器第一寶: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高:6.7公分 深:3.5公分 寬:16.4公分 長:23公分。汝窯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于世。汝窯的傳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約二十件,其中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體簡雅大方,由于重復施釉的關(guān)系,釉層略具厚度,并帶有流動性??谘靥幱詫虞^薄,隱約透出胎土色澤;而四個云頭足的轉(zhuǎn)折部分,又有釉層堆積,柔膩如脂。釉層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與質(zhì)感的細膩變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窯器多有開片,獨此件光潔無紋,益發(fā)顯得勻凈端莊,充分展現(xiàn)北宋制瓷工藝對于如玉釉質(zhì)的無上追求。
3、書法第一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v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nèi)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4、善本書第一寶:文淵閣四庫全書
《欽定四庫全書(套裝共6冊)》不但對內(nèi)容精心制作,而且外觀設(shè)計也力求莊重考究。《欽定四庫全書(套裝共6冊)》囊括了經(jīng)、史、予、集四部的所有文獻,共計二百余萬頁,一百五十三張光盤。它采用圖像方式存儲文獻資料,保存了原書的風貌,并提供書目檢索功能等。
5、出土文物第一寶:秦皇銅馬車
秦陵彩繪銅馬車一組兩乘,1980年出土于秦陵封土西側(cè)20米處車馬坑中,現(xiàn)陳列于秦俑博物館文物陳列廳內(nèi)。秦陵一號銅馬車為“立車”,是古代單轅雙輪車并按照秦代真人車馬1/2的比例制作。
銅馬車整體用青銅鑄造,大量使用的金銀飾件重量超過14千克,零部件達3000余個,采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是我國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體型最大、結(jié)構(gòu)最復雜、系駕關(guān)系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銅車馬通體施以彩繪,有云紋、幾何紋、夔龍紋等圖案,紅、綠、紫、藍等色彩艷麗豐富,生動描繪了秦代皇家屬車的華貴富麗。秦陵彩繪銅車馬是秦代宮廷輿服制度的真實寫照,對研究古代車制更是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
不上班。江西省文物交中心是江西省文化廳直屬正處級二類事業(yè)單位,屬文物保護維修工程設(shè)計研究單位。注冊資本:1090.1萬人民幣
7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網(wǎng)發(fā)布《2020年文化和旅游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文物機構(gòu)11314個,比上年末增加752個,其中,文物保護管理機構(gòu)3373個,占29.8%;博物館5452個,占48.2%。2020年末,全國文物機構(gòu)從業(yè)人員共17.5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4萬人。
《公報》指出,2020年,文化和旅游系統(tǒng)、文物系統(tǒng)進一步貫徹落實《關(guān)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guān)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見)》《關(guān)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制、文物保護工程管理制度體系,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和中國文化基因研究相關(guān)工作,啟動南水北調(diào)東線二期考古和文物保護工程等。
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平山縣三汲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6座大型的戰(zhàn)國古墓,考古挖掘10年后,出土文物共計1.9萬件,可以說是我國考古史上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墓之一
中國國家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
第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玉龍》,中華第一龍,墨綠色玉龍,呈c字形蜷曲,完整無缺,頭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
第二件:西周的《大盂鼎》,該鼎于清道光年間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是清末海內(nèi)三寶之一。
第三件:商朝的《后母戊鼎》。原稱為司母戊鼎,又稱為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
第四件:商朝的虎紋石磬,出出于河南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遺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這是古代的打擊樂器,這件作品為老虎身軀,做出猛虎撲食的架勢,該磬有5個音階,可演奏不同樂曲,輕輕敲擊,即可發(fā)出悠揚清越的聲音,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
第五件:北朝的《青釉仰覆蓮花尊》,出土于河北省景縣封氏墓,該車尊通體有紋飾十三層,紋飾整體雕塑整齊細膩,上呼下應(yīng),富麗堂皇,不愧為“青瓷之最”。
第六件:新石器時代《陶鷹鼎》,出土于陜西省華縣太平莊一座成年女性墓葬,陶應(yīng)鼎為仰韶文化的陶器,整體造型為一只蹲著的老鷹,體態(tài)豐肥,兩翼微微撐起,兩足敦實有力,寬扁的鷹尾下垂落地,以粗大的雙腿做成頭頂?shù)娜齻€支點,構(gòu)成“佇足鼎立”,也是國內(nèi)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珍品。
第七件: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彩陶盆是半坡遺址的重要文物,由細泥紅陶制成,其上的紋飾神秘莫測最令人回味無窮,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nèi)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nèi)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
第八件:商朝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為祭祀用品。
第九件:西周的《虢季子白盤》,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于寶雞。
第十件:西周的《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出土于陜西臨潼縣零口鎮(zhèn)。
西周利簋:武王伐紂親歷記
九大鎮(zhèn)國之寶
1976年在陜西臨潼出土的利簋,內(nèi)壁銘文明確記載“武王征商”之役發(fā)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歲”星正當中天。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實施過程中,碳14測年專家用西周初年遺存中出土的炭樣作了測年,給出武王伐紂之役發(fā)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圍;天文學家依據(jù)銘中所記“甲子”日“歲”(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參照《國語·周語下》記載的天象記錄,計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由此,古代史上這一著名的戰(zhàn)役有了一個絕對年代;它為商周兩代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據(jù)。一件不大的銅器,以它不多的文字,為破解上古史中一個重要的疑案作出貢獻,足見其彌足珍貴。利簋無疑是一件國寶重器!
是中山大學的商承祚教授。
商先生與陳寅恪、容庚、饒宗頤并稱嶺南四大家,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教育家。
先生以畢生心血研究和收藏文物,精于鑒別,收藏甚豐。為了收藏文物,不辭辛勞,有時甚至不惜借貸典當。
先生晚年主張“藏寶于國,施惠于國,施惠于民”。從1964年起,多次將珍藏文物捐贈給廣東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多家收藏單位。
尤為難得的是,先生辭世后,他的子女秉承父志,繼續(xù)捐贈文物。先后捐給深圳博物館的,就有5批571件。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三千年前人們所用的文字和武器??梢钥吹綉?zhàn)國的銅鏡、漢代的木簡、唐人的寫經(jīng)、清朝的瓷器……。喜愛書畫藝術(shù)的人,可以近距離觀摩祝允明、董其昌、王鐸等名家的手跡,欣賞鄭板橋、張大千、徐悲鴻等大師的墨寶。
“商家捐獻給國家的文物,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質(zhì)量上,都居全國第一?!眹椅奈锞志珠L如是說。
文物分類
文物分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文物進行聚類或歸類,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首要工作,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本身也是一門科學。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文物分類
外文名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意義
便于進行科學、文物研究等
原則
同類相聚等
定義
按照標準對文物進行聚類或歸類
特性
文物具有復雜性與可分性。文物是人類歷史文化遺存。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物體或物品,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和傳留至今,品類龐雜,內(nèi)容廣泛。文物的復雜性表現(xiàn)為:時代或年代不同,質(zhì)地不一,種類眾多,功能各異。僅以質(zhì)地而言,就有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鐵器、瓷器、骨角牙器等。
文物雖然十分復雜,但又是可分的。因為:①文物有其產(chǎn)生的時代或具體年代,即歷史性;②文物有其產(chǎn)生的地點或地域;③文物是由一定的物質(zhì)構(gòu)成的,即用不同的物質(zhì)材料制造的;④文物在產(chǎn)生它的時代,都是為了一定的目的創(chuàng)制的,也就是各有自己的一定功用;⑤文物是有形的,以一定的形態(tài)出現(xiàn),這與文物的物質(zhì)性和功用密切相連。
將文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別聚集到一起,就形成不同的類別,而不同類別的文物在聚類時又分層次。
在文物分類中,同類相聚是一個重要原則。同類相聚的“同類”,因標準不同其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按質(zhì)地聚類,鐵器類中只有鐵制的器物,不會有其他質(zhì)地的文物;按功用聚類,炊器類中的鼎,就有陶鼎、銅鼎、鐵鼎,分屬于3種材料制成,是3種不同質(zhì)地的器物。但不論用哪一種標準聚類,同類文物都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由聚類標準決定,同時又要受到聚類標準的制約。在文物分類或歸類的時候,首先要確定對具體的文物對象以什么作為分類的標準。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有了明確的準則,對事物才能有衡量的出發(fā)點和要求,凡是符合標準的文物,就可以歸納到一起,取舍均從標準出發(fā),歸類的標準不僅可以達到,而且科學性較強。
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方法。在分類標準確定之后,用它去衡量復雜的文物,把符合該標準的文物篩選出來,集合成類,以達到歸類的目的。這種歸類的辦法,亦成為分類法。由此可見,標準與分類法在實質(zhì)上是相通的。
在文物的分類過程中,確定一種分類標準之后,只能按標準去篩選文物,集合文物,不屬于該標準規(guī)定范圍之內(nèi)的文物,都要清理出來。這是分類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不能違反。
在根據(jù)某一標準對文物歸類時,不允許同時又增加另一標準,不能同時使用兩個標準對文物進行歸類,也不允許交叉使用兩個標準,否則就要出現(xiàn)混亂。
在同一類文物中,根據(jù)保護、研究、宣傳的需要,也可進行更細的歸類,要根據(jù)實際需要,確定合理的分法。
在歷史遺物遺跡中,有大批文物不是用同一種物質(zhì)材料制作的。這也是文物的復雜性之一。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文物,一般稱為復合體文物,不包括文物史跡(不可移動文物)。
復合體文物在分類時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約定俗成,它是在文物分類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有其科學根據(jù),即視器物的主要質(zhì)地而定,或視復合材料中某種材料對器物功能所起決定作用而定。
分類方法
文物分類方法主要有時代分類法、存在形態(tài)分類法、質(zhì)地分類法、功用分類法、屬性(性質(zhì))分類法、來源分類法等。
時代分類法:以文物制作的時代為標準,對文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任何文物都產(chǎn)生于一定的時代(年代),這是文物按時代分類的根據(jù)。把同一時代的文物集合到一組,進行歸類,為進一步研究各個時代的文物打下基礎(chǔ)。
按時代對中國文物分類,總的可分為古代文物和近現(xiàn)代文物。在古代,一般按朝代劃分,不是按紀年劃分,對文物也是按朝代歸類。至于對某一件文物的研究,則盡可能要了解它的絕對年代。古代文物,可分為商代文物、周代文物(或西周文物、春秋戰(zhàn)國文物)、秦代文物、漢代文物、魏晉南北朝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五代十國文物、宋代文物、遼代文物、金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清代文物。其中漢、魏晉南北朝等時期的文物,還可按具體的歷史朝代詳分。
史前文物,一般分為舊石器時代文物和新石器時代文物。有的學者還區(qū)分出中石器時代文物。
存在形態(tài)分類法:歷史上遺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態(tài)存在于某個地方。這里的所謂存在形態(tài),是指文物體量的動與靜、直觀的存在與隱蔽的存在、存于收藏處所與散存于社會。依文物體量的動與靜分類,一般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
不可移動文物基本上都是文物史跡。古建筑、紀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遺址、古墓葬、近代現(xiàn)代重要建筑、紀念地等,都屬于此類。這些史跡一般體量大,不能或不宜整體移動,不能像館藏文物那樣,可以收藏于館內(nèi),并輕易移動。
文物史跡不能或不宜整體移動,是從文物史跡整體而言,至于個別文物史跡因特殊情況,則可遷移。一通石碑,原處已無其他建筑,又與周圍環(huán)境無關(guān),且不便保護,遷移之后不影響它的價值,又好保護,經(jīng)批準可以移動,遷往它處。在基本建設(shè)工程范圍內(nèi),因工程建設(shè)的特殊需要,而必須把一處文物史跡遷走時,經(jīng)過法定程序批準,可采用科學的辦法進行拆遷,按原狀復原。山西省芮城縣永樂宮、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都是這樣遷移的。但周圍環(huán)境已不同了。
可移動文物主要是指館藏文物和流散文物。有石器、陶器、銅器、金銀器、瓷器、漆器、玉器、工藝品、書畫、古文獻等。它們體量小,種類多。可根據(jù)其體量的大小和珍貴程度,分別收藏于文物庫房,甚至文物囊匣內(nèi),并可根據(jù)保管、研究、陳列的需要移動,變換地點,這對其本身的價值不僅沒有影響,反而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
質(zhì)地分類法:以制作文物的材料為標準,對文物進行歸類。由于所用物質(zhì)材料的多樣化,根據(jù)不同材質(zhì)進行文物歸類,是文物質(zhì)地分類法的出發(fā)點。
質(zhì)地分類法主要用于對古器物的歸類,這種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館藏文物的分類中,以文物質(zhì)地分類比較普遍。一般分為:石器、玉器、骨器(含骨器、牙器)、木器、竹器、銅器、鐵器、金器、銀器、鉛鋅器、瓷器、漆器、玻璃器、琺瑯器、紡織品、紙類文物等。
按質(zhì)地對器物分類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即器物的材料有時并非一種,有的主體與附件分別用兩種材料,有的本身就是復合材料制作而成,對此,就要按照約定俗成的辦法加以處理。同時也須指出,所謂某種材料質(zhì)地也是相對而言,是指主要材料。至于物理和化學成分的復雜性,則是另一個問題。
功用分類法:以文物功用作為標準對文物進行歸類。文物作為社會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的遺存,在制作時,都是為了一定的目的。任何一處(一件)文物,都有它的用途。在文物分類時,通過對其功用的研究,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為一類,形成不同的類別。但文物功用與其形制、種類是分不開的。形制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形象,具體。功用是內(nèi)涵,通過形體發(fā)揮其功用。
某一功用的文物,其時代、質(zhì)地并不完全相同。農(nóng)具中既有石質(zhì)農(nóng)具、木質(zhì)農(nóng)具,又有青銅質(zhì)地農(nóng)具和鐵制農(nóng)具;兵器也有石制、骨制、銅制、鐵制等。這些質(zhì)地不同的農(nóng)具和兵器,其時代也不完全相同。
此種分類法,可把某一功用的各種不同質(zhì)地的文物從早期到晚期聚集到一起,對研究其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以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十分有利。對研究專門史有重大價值。
屬性分類法:以文物的社會屬性以及科學文化屬性為標準對文物進行歸類。在運用此種方法對文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研究文物的用途及深層含義,如古器物中的禮器,供大典、祭祀等使用,就是一種社會屬性。明器是古代專為隨葬而制作的各種器物,又稱“冥器”或“盟器”,常模仿各種禮器、日用器皿、工具、兵器等制作而成,也有人、家畜、禽獸的形象以及車船、家具、建筑物等模型。而制作明器的材料又有木、石、陶、瓷等。但其本質(zhì)屬性仍為“明器”。
天文圖、圭表、漏壺、日晷、渾儀、簡儀、古地圖、砭鐮、金銀醫(yī)針等等,都是以直接表現(xiàn)科學技術(shù)為內(nèi)容的器物,可稱為科技文物,這也是它的屬性。
供宗教活動的場所、用具及表現(xiàn)宗教內(nèi)容的物品,如寺廟、法器、宗教繪畫等,稱為宗教文物,是宗教性質(zhì)的遺存。
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都是以其屬性劃分的。
來源分類法:以館藏文物來源為標準對文物進行歸類。該分類法只適用博物館、紀念館和其他文物收藏單位。這些單位的藏品都有來源,主要有:撥交、征集、揀選、交換、捐贈、發(fā)掘。但在實際分類中,此法并不常用。各種來源的文物,多在文物的賬目或卡片上反映出來。
價值分類法:以文物價值為標準,對文物進行歸類,主要是根據(jù)文物價值高低來區(qū)分。根據(jù)中國文物法規(guī)規(guī)定,文物史跡,即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遺址、古墓葬、紀念遺址或建筑物等,依其價值的高低,由各級人民政府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即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瓷器、漆器、工藝品、書畫等,依其價值高低,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
文物分類與文物保管:文物分類對文物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對文物保管亦十分重要。
①有利于對館藏文物的管理。博物館等文物收藏單位,普遍采用按文物質(zhì)地進行分類,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有利于按質(zhì)地分別存放、保管。文物的質(zhì)地不同,其物理性能和化學成分亦不相同,對溫度、濕度、光線、生物(微生物)的反應(yīng)和要求各不相同。這無疑給文物保管工作帶來很大困難。但館藏文物按質(zhì)地分類后,就可以根據(jù)文物質(zhì)地對保管的要求,設(shè)置專門文物庫房。很顯然,把同一質(zhì)地的文物藏品保存于同一庫房之內(nèi),在溫度、濕度等方面即可按照需要調(diào)控。反之,把不同質(zhì)地的文物藏品混放于同一庫房內(nèi),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此外,按質(zhì)地對館藏文物分類,還可以對某些文物價值高、經(jīng)濟價值亦高的藏品進行專庫、專柜保存。
②有利于分級保管。按文物價值高低分類,對采取相應(yīng)措施、加強保護管理十分有利,如對一級文物須設(shè)置專柜保管,復制一級文物須報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準。
文物史跡分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國務(wù)院和省、縣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這既表明它們的價值有高低之分,又說明對它們的保護管理須采取不同的辦法。關(guān)于保護管理方面的重大問題,則分別由公布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門決定,正常的保護工作均由其所在地人民政府負責。
最出名、最重要的應(yīng)該是仰韶文化遺址;這個遺址距今7000到5000年,放在世界上也是最古老的遺址之一。但河南最古老的中華文明遺址卻不是仰韶文化遺址,而是前文提到的賈湖遺址,此遺址距今約9000。華夏文明距今不過五千年,之所以說這個距今九千年的賈湖遺址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文化遺址是因為遺址出土了一件非常古老而逆天的文物。
這件文物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物之一,其名字叫做“賈湖骨笛”。去過河南博物院的應(yīng)該知道,該博物院有著9大鎮(zhèn)館之寶,而這件古老的“賈湖骨笛”便是其中一件。這件文物的出土不僅改寫了世界歷史,還再次印證了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源遠流長。